好书推荐网 收藏本站
  • 图书作者:王能宪
    推荐理由:《双清集》是以袁行霈先生的八十寿辰为纪念,收录了袁行霈的弟子、同事和朋友的三十余篇文章。书中的“双清”取自杜诗,寓意着袁行霈先生在诗歌艺术研究中注重的美好意象,...
  • 图书作者:张永山
    推荐理由:这是一本回忆录,作者回忆了自己在北大求学时遇到的历史系著名教授——张政娘先生。张政娘先生是一位正直、敬业的学者,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长达60年,对中国古代史和传统文...
  • 图书作者:罗炳良
    推荐理由:本书介绍了清朝时期学者章学诚的《文史通义》,这是一部开新学术风气的著作。书中主张借古通今,所论涉及史学、文学、校雠学等多种领域,创见颇多,对中国文明的传统进行整...
  • 图书作者:《中国中古史研究》编写
    推荐理由:该书是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主编的学术年刊,收录中国中古史领域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,观念和方法具有开拓性。该书内容涉及中古史、中国史、魏晋南北朝史等领域,适...
  • 图书作者:王爱卫
    推荐理由:本书系统梳理了民国时期史学家朱希祖的学术成就,揭示了他对中国史学转型所起的作用,并阐述了中国史学近代化发展的进程。本书资料丰富,考订精细。
  • 图书作者:刘健群
    推荐理由:《银河忆往》是国民党军政要人刘健群的回忆录,内容主要是回顾作者在1949年前的一些重要经历以及其与国民党政要的交往。特别是该书对于国民党秘密特工组织“蓝衣社”的活动...
  • 图书作者:瞿林东
    推荐理由:本书是一部以中国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为主题的回忆录和随笔集合。作者瞿林东先生以其丰富的学术经验和深刻的洞见,展示了三个方面的情怀与追求:一是感悟、会议老师一辈学者的...
  • 图书作者:贾鹏涛
    推荐理由:该书是一部详细介绍杨宽先生生平、思想、著述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资料的年谱。以公元纪年,后注干支,正文按年、月、日编排,脚注形式注明资料出处。
  • 图书作者:朱希祖
    推荐理由:该书是朱希祖先生的文集,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總檔案庫籌設國史館議、國民政府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組織大綱、改國史館為國史院議、史官名稱議、史閣考、駁史通元魏著作局及修史局...
  • 图书作者:程大昌
    推荐理由:宋代程大昌撰写的经史考证之作《考古编》及其《续考古编》。作品重在辨别经义异同,考订诸史,并留存后来散佚失传的的图籍文献。
  • 图书作者:章清
    推荐理由:本书由四个板块组成,讨论了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。包含9篇论文,涉及旅行、空间生产、知识转型等相关主题。标签包括游记、旅行、近代、文化史、历史、近代中国、论文集。
  • 图书作者:雷海宗
    推荐理由:本书详细讲述了世界古代文明与历史分期,涵盖上古世界之文明古国、上古的中国、身毒时代、帝国时代的自然科学、帝国的衰亡、印度之分裂等内容。
  • 图书作者:童书业
    推荐理由:该书是童书业先生的专业论述,旨在研究古代社会和古史分期。内容涵盖《古代东方史纲要》、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讲稿和论文(22篇)三部分,深入探讨了古代埃及、两...
  • 图书作者:傅衣凌
    推荐理由:《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》收录傅衣凌先生上一世纪三十年代至1988年间的论文,大多数是有关中国经济史和社会史的文章,基于原文发表的时间先后编排排列,读者可以了解到作者长...
  • 图书作者:许倬云
    推荐理由:《历史分光镜》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,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,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,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,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历...
  • 图书作者:傅斯年
    推荐理由:傅斯年的代表作《史学方法导论(精)》详细分析史料的分析、鉴别与应用方法,另附其残稿“民族与古代中国史”,何兹全先生评价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,享...
  • 图书作者:王承军
    推荐理由:《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》分九卷,记录了中国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期间一位重要儒学大师的生平事迹,包含了他的家世、求学历程、学术成就、思想变化等内容。该书详实的资料和深...
  • 图书作者:汪荣祖
    推荐理由:本书回应“新清史”的论述,肯定了清朝是中华帝国的延伸,中国从秦至清原是多民族帝国。主题涉及文化、学理、族群、汉化、认同、教育、制度、中国观等。内容丰富,文笔犀利...
  • 图书作者:孙钦善
    推荐理由:本书是一部对清代考据学进行深入研究、全面总结的开创性专著,涵盖了文字、音韵、训诂、目录学、版本学、校勘学、辨伪学、辑佚学、古文献内容考实诸方面,并对清代考据学作...
  • 图书作者:饶宗颐
    推荐理由:本书是饶宗颐先生费时五年完成的代表作,通过深入研究正统论,探究历朝历代对正统的讨论和理解,既是史学专著,又是史料汇编,史与论实现了有机融合。